丁承運、趙家珍、趙曉霞等十余位古琴演奏家,“九霄環佩”“仙籟”“養和”等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傳世名琴,《高山流水》《廣陵散》《春風》等新老名曲……4月27日晚,一場匯聚名家、名曲、名琴的中央民族樂團“古琴之夜”特別策劃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拉開大幕。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夜晚,古琴,這件承載著中國數千年文化與歷史的傳統樂器吸引無數知音,也為國家大劇院第二屆“國樂之春”畫上圓滿句號。
楊致儉彈奏宋琴“仙籟”演繹《秋鴻》。 北京日報記者 韓軒記者 方非攝
名家
老中青少18位琴人同臺歡聚
在熱愛古琴的聽眾心中,丁承運、趙家珍、趙曉霞、巫娜、李鳳云、黃梅等古琴演奏家,每個人都有舉辦專場音樂會的實力,而在中央民族樂團的邀請下,“古琴之夜”將多位名家齊聚一堂,罕見地組成一場老、中、青、少共18位琴人的陣容,帶來一場古琴的盛宴。這場音樂會也因此一票難求,開票后瞬間售罄。
音樂會上,古琴名家紛紛帶來了各自的拿手曲目,每首作品也都極有來歷。今年80歲高齡的演奏家丁承運精神矍鑠,彈奏的《高山流水》方正古樸,古意盎然;著名古琴家李祥霆的女兒李蓬蓬這次帶來的是激烈慷慨的《廣陵散》;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中登臺的陳雷激,將古曲《陽關三疊》重新編創,讓古琴與小提琴、中提琴、大提琴“對話”,帶來《勸君更盡一杯酒》。
為了展現古琴藝術的傳承,音樂會開篇,7位青少年琴人合奏《酒狂》,其中最年輕的演奏者正在中國音樂學院附中讀初二。《酒狂》曲雖短小,但十分動感,7位琴人配合默契,一展魏晉名士的真情與醉態。
“對中國人來說,古琴不僅僅是一種演奏的樂器,除了演奏技法,它背后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故事,象征著豐厚的人文傳統。”本場音樂會藝術總監、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介紹,此次“國樂之春”閉幕式讓傳承千年的古琴作為主角,四代琴家登臺,不僅是一次音樂的聚會,更是一次文化傳承和交融的展示,展現國樂人對傳統的尊重和對創新的追求。
名曲
古曲新作彰顯古琴多元生命力
古人撫琴,一般是給自己聽、給天地聽。但本場音樂會上,12首經典與新創曲目交相輝映。獨奏、琴簫合奏、弦樂三重奏、協奏等多種形式將輪番上演,突破了古琴傳統的演奏形式,展現出古琴藝術的無限活力,也吸引了更多知音。
全場演出的壓臺之作,是古琴演奏家趙家珍、打擊樂家李聰農與中央民族樂團共同帶來的古琴、手鼓與樂隊的協奏曲《春風》。這首由許國華、龔一創作的當代作品,原本由古琴與手鼓演繹,此番與中央民族樂團合作,《春風》的音樂色彩更加豐富,情緒更加歡快抒情。演出到手鼓的華彩段落時,舞臺上的趙家珍也情不自禁地和著節奏鼓掌,帶動觀眾拍起手來,音樂廳中洋溢著歡樂喜悅的氣氛。
本場音樂會還有一首首演作品——《美人兮》首次以古琴與大樂隊的形式亮相。樂曲靈感來源于屈原《九歌·少司命》,引用并延展了古曲《梅花三弄》的片段,并以李白的三首《清平調》為詞創作琴歌,由演奏家趙曉霞且彈且歌,唯美演繹。
“近十年間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古琴藝術。”趙曉霞說,目前古琴的演出場合與演奏形式也越來越多樣,無論是在音樂廳,還是國家級活動中都有古琴的身影,古琴與大型樂隊的合作、參與的跨界演出也越來越多,古琴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,呈現出更加多元、更加包容的發展方向。而在趙家珍看來,古琴藝術廣泛地走進了民眾的心中,體現的是國人對民族自信的呼喚與渴望。
名琴
11張傳世名琴散發千年雅韻
互聯網上,這場音樂會被網友稱為“價值十個億”,因為音樂會采用11張傳世名琴。除合奏作品《酒狂》外,其余11首作品采用的都是清代及以前的傳世老琴,由演奏家親手演奏。11張老琴樣式各異,“伏羲式”“仲尼式”“連珠式”各不相同,每一張都有獨特的故事和歷史價值。
中央民族樂團古琴演奏家楊致儉演奏的室內樂作品來源于宋代古曲《秋鴻》,前期籌備時,他覺得用宋琴演繹宋代作品最為合適,一下就想到了宋琴“仙籟”。楊致儉介紹,“仙籟”傳承至清朝時主人叫唐侃,他是唯一一位明確有史記載為乾隆皇帝演奏的琴人,“乾隆皇帝在一天中,連續聽唐侃演奏了《高山》《流水》《秋鴻》三首樂曲,如今我用它演奏《秋鴻》,正好是歷史的傳承。”楊致儉知道,這張“仙籟”在一位上海的收藏家手中,此次他特地飛到上海向對方征求意見,收藏家二話不說,立刻答應,許諾演出前3天派專人把琴送到,而且排練期間如需用琴,隨叫隨到。楊致儉深受感動,“不只是對我,我聽說為這次音樂會提供琴的藏家都大力支持,無償幫助,只為共襄盛舉。”
現場老琴中最負盛名的,當屬誕生1200多年的唐代名琴“九霄環佩”,這次亮相由演奏家趙曉霞操琴彈奏《美人兮》。這雖然不是趙曉霞第一次彈“九霄環佩”,但聽說可以用它演奏新編作品,她感到非常驚喜。“‘九霄環佩’之前剛剛經過調修,現在的聲音更加松透自然。”趙曉霞此番彈奏的也是一首贊頌古代美人的作品,“能用這張品格大氣的唐琴演奏,十分難得。”
在古代,古琴演奏往往用絲弦,聲音細膩古樸,但彈奏中容易跑弦或斷裂;現代以來,為了方便演奏及與樂隊合作,琴弦多用鋼絲尼龍弦或其他新材料。此番音樂會上,演奏家使用的琴弦各不相同,為了保障演出效果,中央民族樂團專門配備了琴弦管理團隊,隨時在后臺待命,“無論是絲弦還是鋼絲尼龍弦,我們都準備了很多套,這些弦不是全新的,而是已經在其他琴上養熟的,張力正好,演出時臺上萬一有琴弦斷了,能立刻換上備用。”楊致儉說,這個團隊堪稱古琴的“醫療保障小組”,在為“九霄環佩”換弦時,“保障小組”也與趙曉霞多次調試,調整古琴的音高,使之能與樂隊配合。“可以說我們以最專業、最謹慎的態度對待稀世名琴,對待這場難得的音樂會,給觀眾最好的欣賞體驗。”楊致儉說。(北京日報記者 韓軒)